桐乡市:推动普高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
信息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4-03-28 21:38

桐乡市始终把办好普高教育作为擦亮“学在桐乡”品牌的重要抓手,以加强要素保障为先导、以健全教育体系为重点、以激发办学活力为依托,推进普高教育全域共进、全面提优。县域内5所普高学校错位发展、品质发展,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普高教育高质量发展获得了桐乡百姓的高度认可,为桐乡基础教育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夯实保障基础,厚植普高发展动能

一是抓管理赋能。深入实施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有效优化高中学校治理结构。坚持规范办学,强化目标导向、文化营造、团队打造、考核激励,将管理创新落到实处,以“领航—特色—集群”的三维模式,实现公办优质普通高中全覆盖。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管理,以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推动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整体提升,建立起基于现代教育环境的高效优质课堂教学体系。

二是抓人才队伍。加大创新政策,拓宽途径,优化校长和教师队伍结构,探索建立学校间教师共享机制实现高中学校校级领导调配、骨干教师流动、管理团队建设的有机融合和统筹部署实施“名师奠基工程”“优秀青年干部培训工程”等系列强师工程,培育桐乡本土高中学科领军人才。近3年来,桐乡高中有5人被评为正高级教师,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双一流大学优秀毕业生44名。

三是抓项目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推进美丽校园建设,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近年来,实施高中校内改造项目6个,完成投资1.32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持续做好学校数字化更新升级、图书信息资料补充扩容、教师办公室“舒心”工程。根据学科优势,先后建设桐乡市高级中学生物互动实验室、凤鸣高级中学生物创新教室、茅盾中学地理学科教室等符合学校特色发展与课程需要的学科教室。

二、建强协同体系,汇聚普高发展合力

一是构建全段协同体系。抓好起点、瞄准高点、打通堵点,通过基础教育铸链、强链、延链,全力强化基础教育全周期、全过程管理,以各学段共进皆优的办学成效,保证高中优质发展的源头活水。积极开展初高中协同育人的办学实践,组建六中、求是、现代三大初中教育集团,覆盖全市24所初中学校。启动“未来家”培养计划,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和拔尖人才共育三大工程,初步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先期培养的运作机制。

二是构建教研协同体系。发挥教研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协调各高中做好高三模拟考试的考务、阅卷与数据分析工作;定期召开市级、校级以及各学科质量分析会,及时制定高三教学计划与实施措施;加强与市外学校的教学交流,参加名校联盟统一考试,积累高三教学大数据,把握高考命题新方向,指导精准备考。

三是构建强校协同体系。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高中办学同质化问题,调动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积极性,促进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化,提升品质,县域内5所普通高中均创建为省特色示范高中,桐乡市高级中学获评省首批现代化学校。探索推进高中集团化办学,组建桐高教育集团,高中段形成了以桐高为主的校长输出机制。桐乡一中、凤鸣高级中学等学校的校长均曾在桐高担任过副校长,促进了各校间的协调发展。

三、激发办学活力,提升普高发展质量

一是聚焦课程,强特色。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努力实现“有个性地发展”和“实现人人成才”两大目标,根据学校生源特点,建立各具特色的选科指导制度,推进面向全体学生的走班式教学和项目式探究。各学校切实完善课程顶层设计,以桐高“四雅育人”课程、一中“梧桐树课程”、凤高“凤凰课程”等为代表的特色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初步完成。

二是聚焦学生,强育人。重视拔尖人才的培养,扎实开展学科竞赛教学实践探索,2017年首届新高考以来,全市1313人被国内双一流大学录取,其中清北录取26人、C9高校录取434人,共有9人获得国赛、省赛金牌,并荣获10年来嘉兴首块全国数学奥赛金牌。桐高一名学生入选2024年北京大学“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名单。加大对临界生的研究和关爱,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各校高考上线率。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设职业技能课程和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针对特殊学生,坚持德育管理与心理辅导双线培养,不让任何一位学生掉队。

三是聚焦合作,强引领。深化与高校的合作交流,积极争取优质高校资源下沉。通过构建贯通机制,设立“桐高大讲堂”等,持续加强对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加快双向融通的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近年来桐高连续获得清华大学“生源基地学校”、浙江大学“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天津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优质生源基地称号。2024年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在桐乡市高级中学完成嘉兴地区首块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