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盐县:集聚课后教育资源打造“超市集群”样态
信息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4-03-28 21:38

作为教育部课后服务模块应用试点县、浙江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创新试点县,针对课后服务资源缺乏、监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升级“海盐·课后优服”应用,聚合课后服务资源,协同服务力量,形成大型服务“超市”,调度全县名师、校外专家、行业翘楚成为“超市服务员”,并构建多跨协同监管评估体系,有力提升课后服务质效。目前,我县课后服务“超市集群”样态在嘉兴市推广,全省多个县区借鉴该模式,做法获时任副省长成岳冲、齐力副市长批示,案例获全国首届"地方教育改革创新成果奖"一等奖,并在全国“教育局长高峰论坛(2023)”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一、打造资源供给服务运维平台,建构资源超市

一是打开校外通道,汇聚社会资源。依托“课后优服”应用,将部门、社区、场馆、协会、非学科培训机构等社会力量提供的入校服务课程集聚成“县级课程池”,入校服务人员集聚成“县级志愿者库”,供学校在线挑选。“课后优服”应用一站汇集全县学生重要体艺赛事、活动及公示信息,成为“教育资讯”对外窗口。今年以来,共538门课程纳入“县级课程池”,439名志愿者进入“县级志愿者库”,39个场馆、部门和街道社区在线发布300余场活动招募、赛事公告,惠及学生2万多名。

二是打破校际边界,联通学校资源。依托城乡“一校一品”创建,城镇学校、乡村学校的特色课程在“课后优服”学校管理端一站汇聚,各校课程开设情况一屏查看,一键搜索。根据学校所需,通过同步课堂、双师课堂等形式实现校际在线联动,互通共享。2023年以来,全县学校开出拓展课程1879门,其中线上互动课程288门,占比15.3%。

三是链接多跨平台,提供集成服务。依托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系统(IRS),整合家长学生高频使用的在线教育、学校周边停车场等数字资源,嵌植“健康有约”“运动有约”“研学有约”等组件,打通社区运动家、浙里问学等省市优质平台,提供一键链接的集成服务,截至目前,平台访问量达242.75万人次。

二、构建多跨协同监管评估体系,保障课程质量

一是实施课程准入“动态监管”。印发《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学习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确定进校提供课后服务的人员应通过《海盐县教职员工入职查询暂行办法》【盐检(会)〔2020〕17号】等流程的审核,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持有海盐县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等19项准入指标,汇聚公安、科技、文旅等部门数据,通过数据碰撞及智能分析,以优秀课程、待整改课程、清退课程三个指标动态管理课程。截至目前,准入81个非学科培训机构,审核各协会会员、中国科学院退休教授、非遗传承人等入校服务人员369名。

二是实施课程质量“动态预警”。通过系统数据对接,借助浙江省一体化数字资源平台(IRS),归集信访、公安等多部门数据,形成12张触发清单。当入校的培训机构、外聘教师存在安全隐患或课程综合评价过低达到阈值,“课后优服”系统驾驶舱实时预警;满意率低于80%的课程在整改后重新进入审核通道。累计预警22门课,重新进入审核流程,预警进校服务人员1名,清退课程2门。

三是实施课程服务“动态督导”。制定课后服务评价细则,以随机抽查、线上巡课、家长志愿者现场巡课等方式开展测评督导,围绕教师参与度、拓展课程质量、校外资源引进率、家长满意度等维度建构算法,形成课后服务指数,动态督导学校课后服务质量。2023年,开展测评督导20余次,全县3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达标。

三、创新城乡资源优享直达模式,名师全域服务

一是“名师在线”,课程直播有渠道。由各学科中心教研组组成专家团队,依托名师工作室遴选优秀教师建立名师团队,在双休及寒暑假为学生提供免费直播讲学及学法指导。今年以来,课后优服平台“问学通”纳入名师200多名,共开设各类直播课程560节,累计31.8万人次收看直播课、35.6万人次收看点播课。

二是“名师有约”,答疑服务有回应。每位名师每月提供2小时线上服务,学生可跨校提前预约,名师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方式线上解答学业困惑。名师线上服务质量纳入名师过程性考核指标。截至目前,已有643位名师入驻系统开展在线答疑,每月提供线上服务1200多小时。

三是“作业微课”,配套讲解有保障。将作业讲解纳入教研过程,根据义务教育全年段教材配套作业本,制作3至5分钟符合相应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作业讲解视频,形成体系化的作业微课程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