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区 绿色评价:“关注成长·全面育人”的评价改革
信息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发布日期:2024-03-27 13:03

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绿色评价”,是南湖区十多年来区域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践探索基础上形成的特色,其在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和“能力”评判的同时,尊重学生生长的规律,关注学生身体、心理等综合素养的发展,体现了自然生态、尊重规律、关注生长的评价理念。

一、“绿色评价”的整体实践框架

南湖区的绿色评价改革实践,经历了“科学架构-标准制定-项目实践-数据赋能”四个阶段,建构了学业质量评定与监测数据应用的实践框架,突显了“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质量观,体现监测数据为助力学生的“学”与改进教师的“教”的意义。

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质量观下的学业质量评价

学业质量评价以学科能力素养测评与综合素质评价两个方面展开。

学科能力素养测评,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测评中,结合表现性评价理论,从测评的内容、方法与材料等创新评测过程,探索纸笔测试与学习过程表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过程中,研制了由“基础+能力+问卷”组成的测评工具,且在问卷中关注学习动力、学习毅力等学习品质。同时,从“智育为重”转向“五育并举”,特别注重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生的学习质量,采用“能力专项”测评的方式对学生的技能学科学业质量进行评价。如音乐注重“听、赏、唱”素养测评;美术实施“观、赏、画”素养测评;体育实施“活动式测评+游戏”的基本身体活动能力测评;信息科技关注“信息素养”测评。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小学生的综合评价与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以“三维十策”整体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形成了行政维、研训维与学校维的具有特色的策略路径。特别在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中,行政层面出台整体方案,研训层面指导评价实施,学校层面落实评价实践,区内各初中一校一方案。各校结合校情从“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五个维度制定校本实施细则,细化了评价体系,以学生成长记录为基础,通过描述和记录学生学习行为和结果、日常表现、社会公益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情况等,关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建立了正面加分与负面减分的清单,建立了分项指标的评价小组、学校复议与审核小组,通过过程性指标和终结性指标相结合,以“等级赋分”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并将结果给予公示,纳入到学生的学业成绩中。

三、“精准助学·轻负高质”育人观下的数据应用

绿色评价实践中,南湖区教育人积极探索技术赋能的实践策略,研发了“绿色评价”数据分析与资源平台和南湖大数据精准教学程序平台,供区内学校教师常态化使用,使得评价数据走入课堂,数据驱动教学改进在课堂中真实发生。

同时,为了帮助学校深度分析与应用学习质量测评数据,实现从“经验导学”走向“精准导学”,从“题海战术”走向“精准推送”,南湖区探索形成了数据驱动教学改进的校本研修模式:“研题导学”,导引教师以题为载体研究学生的“学”,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水平表现状态,指导学生的学习改进。目前此校本研修方式已经在区内全学段全学校全学科常态化实施。

四、绿色评价实践成效

绿色评价体现了“五育并举”的育人理念,从“关注冷冰冰的分”转变到“关注活生生的人”,从“关注知识与技能”转变到“关注能力与素养”。同时,关注监测数据应用,从“经验驱动教学”走向“数据驱动教学”,引领区内教师实现从“经验教学”走向“教·学·评·改”一体化发展的“循证教学”,形成“轻负高质”的育人路径,最终为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服务。


“绿色评价”实践成果在《人民教育》《基础教育课程》《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科学》《浙江教学研究》等专业刊物上发表,成果获浙江省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